书讯 |《语言知识:本质、来源及使用》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 Author 英语室
编者按
《理论语言学五道口站》(2022年第50期,总第253期)联合乔姆斯基研究所为大家转载分享一则书讯:《语言知识:本质、来源及使用》(Knowledge of Language: Its Nature, Origin, and Use)。原作者为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此书由李京廉教授等译、周流溪教授审定。
本文已由公众号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授权转载。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围绕语言学中的柏拉图问题展开讨论,即要解释我们何以在可用证据如此缺乏的情况下所知甚多的问题。在乔姆斯基看来,语言学领域中也存在柏拉图问题,该问题是为了解决语言获得中的“刺激贫乏”( poverty of stimulus )难题(也称“可学性问题”),即语言输入和语言能力的不对等。具体来讲,虽然儿童在习得语言过程中所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时间短、残缺不全、数量也有限,但最终他们却能掌握一套丰富而又复杂的语言知识系统。在乔姆斯基看来,这种输入和产出的巨大差异是由儿童与生俱来的语言机制来弥补的。这种内在的语言机制就是我们所说的普遍语法,而生成语法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探寻普遍语法的原则。本书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普遍语法的哲学启示、管辖及约束理论的模块介绍以及对西方知识分子未能摆脱意识形态控制的批评。
作者
诺姆•乔姆斯基博士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学院教授(Institute Professor)。1957年《句法结构》一书的出版开启了乔姆斯基革命。这本书从对自然语言某些特征的描写转为对作为人类语言基础的任一规则系统普遍特征的探究,这标志着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传统的根本决裂。换言之,它研究的是每个特定自然语言实现形式背后的普遍语言形式。乔氏分析法的核心是区分了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管辖语言的规则系统之知识)和作为语言使用者的实际语言使用。作为一个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教授的目标不局限于以语言生成理论做出的技术性贡献,他还将该理论融入视野更开阔的语言与人类心智的关系中。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他假设人类生来就有语言结构背后的普遍原则的内在知识。乔姆斯基的观点及其思想恢复了语言在认知心理学和心智哲学的核心地位,对其他学科产生了极大 影响。他重新定义了语言学这门学科,并产生了广泛影响,这奠定了他在二十世纪思想史上的永久地位。
审订者
周流溪,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语言研究中注意合观语言的交际、认知和美学三大功能,提倡兼采结构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三条路线。了解结构语言学从结构主义到生成语法即从描写到解释的诸多演变及其哲学基础。与人合译乔姆斯基的《支配和约束论集》及《形式与解释论文集》,译文忠实达意、术语准确。
译者
李京廉,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研究方向为句法学、英汉语对比研究。曾在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及哲学系、康涅狄格大学语言学系访学。在Language、Journal of Linguis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当代语言学》《外国语》《现代外语》等刊物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一部。
前言
多年来,我一直对与人类知识相关的两个问题颇感兴趣。第一个问题是解释何会在那么有限的证据面前所知如此之多。第二个问题是解释我们为何会在那么多的证据面前所知如此之少。第一个问题我们可称之为“柏拉图问题”;第二个可称之为“奥威尔问题”,它类似社会和政治生活领域中的“弗洛伊德问题”。
关于柏拉图问题的要义,罗素在晚年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已充分阐明:“为什么人类与世界的接触是如此短暂、因人而异且极其有限,但却所知颇多?”在某些思维和理解领域,我们的知识具有范围宏阔、高度具体且极度精细的特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拥有相似背景和阅历的人共享该知识。信念和期望系统、解读和经验整合模式,乃至更广泛的“认知系统”也都别无二致(其中“认知系统”里只有部分内容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知识)。只要我们稍加用心地考虑一下这件事,就会发现那是一个涉及“刺激贫乏论”(poverty of the stimulus)的问题。尽管认知系统必定以某种方式反映我们的经验,可当我们认真描摹这些系统的特性以及构成它们的经验时,就会发现这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事实上应该是鸿沟)。柏拉图问题就是要解释个体是如何在有限的可用信息基础上获得既具体又丰富的认知系统。认知系统源自经验与机体构建和处理经验的方法之互动,这个系统包括分析机制以及成熟和认知发展的内在决定因素。那么,柏拉图问题就变成是确定那个桥接经验与所获知识或认知系统之间缺口的内在禀赋是什么的问题,认知系统从知识的真值要求中抽象出来,可推广到与信念、理解、解读等有关的甚至其他更多系统。
这方面的人类语言研究尤其有趣。首先,它是一种真实的物种属性,处于人类思维和理解的核心位置。再者就语言而言,我们能进而相当深入地刻画所获得的知识系统(英语知识、日语知识等),并确定儿童获得这种知识所依赖的证据;我们还能拥有各种可获得系统变体的大量证据。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确定构成人类“语言官能”(language faculty)的生物禀赋的本质。语言官能指的是心智或大脑中产出语言知识的内在构件,当给定语言经验时它能够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系统。
在我看来,语言研究妙趣横生,原因就在于它提供了在一个界定相对清晰、能公开检验和探索的领域解释柏拉图问题的路径,同时该领域也深植于人类的生活和思维之中。如果我们能够发现进入这个特定认知系统的建构原则(即语言官能的原则),那么我们至少会在解决柏拉图问题的一个特殊而且相当重要的方面前进一步。接下来我们就可以问:这些原则是否可以推广到其他方面?如果不能,那么在人类语言问题上具备一定解释力的方案是否至少可作为探索其他认知领域相似问题的参考模型。我个人的看法是:这些原则不具备推广性,而且在一些关键方面是语言官能所特有的,但这种方案所取得的成就和清晰的边界确实能在其他认知领域起到参考作用。本书的后续章节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即我们能够在人类语言的研究中了解到柏拉图问题的什么方面,以及语言研究是如何在更广泛的认知系统本体、特征和发展的探索中找到自身的定位。第一、第二和第四章主要关注的是普遍性和概念性问题。第三章技术性相对更强(尤其是3.4.3、3.4.4和3.5.2这三节);在过去的几年里,当前的研究发生了全新的转变,该章介绍和阐发了当前研究中一些重要观点。
柏拉图问题是要解释我们如何在可用证据如此稀缺的情况下所知甚多的问题。奥威尔问题则是要解释为什么我们在可用证据如此丰富的情况下仍所知甚少的问题。和20世纪的很多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奥威尔深知极权体制具备向人们灌输被固守而且广为接受的信仰之能力,尽管这些信仰完全没有依据,乃至经常与我们周围世界的明显事实相冲突。这一问题的范围更为广泛,宗教教条的历史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为解决奥威尔问题,我们必须找出那些阻碍我们理解生命中关键领域的制度性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并追问这些因素起作用的原因。
在当今时代,对国家的狂热崇拜常带有宗教信仰早期形式的特点;这种现象不仅仅限于极权国家。在极权国家里,诱使消极被动和因循守旧的机制相对透明,最终所采用的或借以威慑的某种暴力形式都置于高度可见的集中控制之下。但我认为,虽然民主社会极少使用暴力来维持社会顺从,但它们反而产生了奥威尔问题,这一点已得到充分证明。毋庸置疑,成千上万的详细文献记录表明,在这些民主社会里,国家宗教的教义也已深人人心,尤其是被那些建构并宣传这些教义的知识分子、那些肩负倡导“制造同意”(Walter Lippman语)或“设计同意”(Edward Bemays语)任务的人士广为推崇,但这些教义全然罔顾事实。很多人认为上述任务对于那些已经不能通过暴力维持认同和顺从的社会来说非常必要。以上论证不论其力度如何,根本不会对值得尊重的主流思想活动产生任何影响,因为国家宗教自然不去调査或了解主导机构对奥威尔“无知即力量(Ignorance is Strength)”这一原则采取了何种具体措施。
这种奥威尔问题远比通常设想的(尤其是奥威尔本人所设想的)奥威尔问题更具挑战性,这是因为其机制更加微妙和复杂。这一议题对民主社会的公民而言更加重要,原因已然很清楚。因此,我们从国家宗教的原则推测:奥威尔问题少有人研究,而且在民主社会偶尔违反奥威尔提出的一些规则也无法激起大家的研究热情。
我原本打算在此详尽探讨奥威尔问题,集中讨论民主社会里一些更加有趣而且重要的案例;但基于几个理由最终决定放弃。其中之一是这两个问题的研究风格迥异。就柏拉图问题而言,该问题最终还要归于科学;尽管会出现很多概念性问题,包括那些长期以不同形式出现的难题。该问题是要寻求一些往往是潜在而且抽象的解释性原则来解释那些表面上杂乱无序的、缺少任何有意义模式的现象;但奥威尔问题研究则截然不同。尽管有人尽力掩盖事实,但那些隐藏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现象背后的模式并非难以甄别;能够摆脱信仰教义的人士对所观察现象的解释并不深奥,这些解释也不难发现或理解。因此奥威尔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就是一件积累证据和例子以期达到如下目的之事情:即列举出任何一位理性观察者稍加粗浅调查就能解释的相当明显的事实,而且与任何一位理性思考者所预想的一样得出强权和特权在起作用的结论,并最终展示得到我们观察结果的那些运作机制。另外,那些累积的证据和例子以及它们背后的原则,按照定义几乎是难懂的、被误解的、歪曲的、被摒弃的,或是被认为无关紧要的,无论给出的关于国家和其他主导机构(包括意识形态机构)的高度体系化行为的例子多么有说服力。在这种情况下,试图证实和确立这个(并非特别深刻的)论点之正确性的努力基本上注定是毫无意义的。
我在别处也讨论了这些问题,并且希望能够重新讨论一番;虽然大众普遍认为语言的误用或控制是奥威尔问题的一个核心特征(而我个人仅仅部分赞同该看法),但探讨语言本质的这个语境或许不是恰当的场合。即便如此,我还是附了一个涉及该问题的简短附录,原文发表在西班牙杂志《变革》(Cambio)上,此处有修改。我希望将该文扩充内容、补足文献后另投他处。
柏拉图问题寓意深奥,而且是极大的智力考验,让人兴奋;相比之下,奥威尔问题对我来说似乎远不至此。但除非我们理解了奥威尔问题,意识到它在我们社会和文化生活中的意义并最终克服它,否则我们人类很难在有生之年找到挑战我们智力和想象力的柏拉图问题或其他问题答案的答案。
目录
莫比乌斯带
前言
第一章 作为研究重点的语言知识
第二章 语言的各种概念
第三章 直面柏拉图问题
第四章 与规则有关的问题
第五章 奥威尔问题评注
参考文献
索引
往期推荐
Noam Chomsky | Language Use and Design
“超越语言的边界:与大师面对面”网络圆桌会议
乔姆斯基学术演讲:“读懂我们自己:论语言与思维”
本文版权归“理论语言学五道口站”所有,转载请联系本平台。
文章来源: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公众号
编辑:何姝颖 郭思源 聂简荻
排版:何姝颖 赵欣宇
审校:田英慧 时仲